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唐风宋韵

红尘已待成追忆 …… 岁月空留不老情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一个不受戒的僧,一个不信佛的佛,一个不行侠的侠,一首没有韵的诗,一只不会飞的鸟,一条不会游的鱼,一把弹不响的琴,一支不成调儿的曲,一个做不醒的梦……

渔家傲——四季歌(秋九月)  

2010-04-15 13:38:27|  分类: 古曲新词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九月秋高天凝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物华尽染胭脂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衰草残荷霜满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残照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百虫吟得秋声细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孤影断鸿声嘹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云中锦书无消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把酒重阳东篱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登高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茱萸插遍思兄弟

 

 

 

    解读:淡月疏影

关于“九月”:在民间,人们根据节气、农事、花期等将农历九月称为深秋、暮秋、穷秋、凉秋、季秋、晚秋等。九月,万木萧瑟,落叶纷纷,婀娜多姿、热烈怒放的菊花独傲秋霜,“菊月”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。

关于“胭脂”: 亦作“臙脂”, 古时又称作“燕脂”、“焉支”或“燕支”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。泛指鲜艳的红色。化妆品中“胭脂”,由一种名为“红蓝”的花朵所制,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,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,淘去黄汁后,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。

关于“胭脂腻”:据记载:“贵妃每至夏月,裳衣轻绡,使侍儿交扇鼓风,犹不解其热。每有汗出,红腻而多香,或拭之于巾帕之上,其色如桃红也”。唐代妇女喜施红妆,当年杨贵妃,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,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。

关于“登高”、“插茱萸”:为重阳节之习俗。重阳节,又称“菊花节”、“茱萸节”、“登高节”。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名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在民俗观念中,“九九重阳”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它定为老人节。

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形成,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沿袭至今。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包括:出游登高(高山、高塔)、远眺赏景、吃重阳糕(取步步登高之意);遍插茱萸(茱萸雅号“辟邪翁”,气味辛辣芳香可治寒驱毒,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,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);观赏菊花、饮菊花酒(菊花又名“延寿客”,象征长寿,汉代已有菊花酒,采菊酿酒之举到明清仍盛行,传饮此酒可延年益寿)等。重阳为秋节,节后草木开始凋零,所以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“辞青”,与三月春游“踏青”之说法相对应。

 

这首词描写九月秋景,借重阳习俗,抒思亲之情。

“九月秋高天凝碧,物华尽染胭脂腻。”开篇仍然写时节及景物特点。进入九月,秋高气爽,晴空万里有若青绿色的玉石;往昔美景此际皆染秋色,艳若胭脂。“凝”,本为凝结、凝固,这里还有保持之意。“秋高天凝碧”确实是清秋的特点。“物华”,自然美景,“尽染”,都被着色。“腻”,补充“尽染”,言着色之深。“胭脂腻”,色彩明丽,有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之感。“凝”、“染”、“腻”,三字勾勒出秋意,“碧”、“胭脂”上下相映,写出秋色,开篇两句已得秋之形色。

“衰草残荷霜满地。残照里,百虫吟得秋声细。”目之所及,是深秋的萧瑟景象:寒霜已降,遍地寒意,绿草碧荷渐渐凋残零落。时光流逝,斜阳残照,虫鸣哀窃,有若泣诉低吟。“衰”、“残”,呈现景物凋零之貌,“吟”,拟作秋声,三句接连写秋寒秋声,蕴涵诗人悲秋之感,有“是处红衰翠减,苒苒物化休”之慨。

上片写景,景中含情,情境由前两句的明丽开阔,转为后三句的悲凉沉郁,蓄诗人感伤之情。

“孤影断鸿声嘹唳,云中锦书无消息。”极目天边,盼望鸿雁能传书信,沟通信息,寄托思念,然而只闻哀鸣声声,只见断鸿孤影,却杳无信息。“断鸿孤影”,失群的孤雁,形单影只。“孤”、“断”,写雁之离群无助,犹言人之孤独悲离、形影相对。“嘹唳”,孤雁哀鸣,凄清高亢;也若人之心声,凄凉独语。此句写鸿声雁影,渲染他乡游子心头之悲。“锦书”,指前秦人窦滔与其妻苏惠的典故,原称夫妻间书信,此处指亲人的消息。回文织锦,雁足传书,为诗词中典故,老佛取现成辞藻,自然化用。易安有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不过,易安所化之句是念夫,感伤中不乏“雁回”、“月满”、“西楼”的浪漫轻盈;老佛所化之语为思亲,感伤中却有“孤影”、“断鸿”、“嘹唳”的悲戚愁郁。此处两句,景语兼情语,写内心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寥。

“把酒重阳东篱聚。登高去,茱萸遍插思兄弟。”此处三句写重阳习俗,寄寓思亲深情。“东篱”,陶诗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之句,此处代菊花。“东篱聚”之人,于今亦堪为雅洁之士。九九重阳,清秋气爽,窗前篱下,菊花怒放;亲友相邀聚会,饮酒赏菊,唱酬赋诗;佳节登高临远,心旷神怡,自当别具情趣,但茱萸遍插,独少一人不能相聚,遗憾不已……结拍二句化用王维诗句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摩诘诗写怀乡思亲,遇佳节良辰倍加思念;前二句抒心述怀,后二句跳跃想象,曲折迂回地写远在家乡的兄弟,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,把己思人的情绪,折射为人思己的幻觉,朴素自然,又曲折有致。老佛化用,隐去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抒情名句,却又让人能深感其意,情感更加含蓄深沉。用心巧妙!

下片写景想象,借助典故化用诗句,巧妙表达思亲情绪。

这首词,不见诗人刻意抒情之语,却能借助景语,化用前人佳句,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65)| 评论(6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