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唐风宋韵

红尘已待成追忆 …… 岁月空留不老情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一个不受戒的僧,一个不信佛的佛,一个不行侠的侠,一首没有韵的诗,一只不会飞的鸟,一条不会游的鱼,一把弹不响的琴,一支不成调儿的曲,一个做不醒的梦……

望江南——津沽苇  

2010-06-20 11:05:40|  分类: 佛海词踪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津沽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千古号蒹葭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风扫苍波连翠浪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细腰轻扭语沙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飘雪是芦花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明月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游客钓青虾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芦荡千廻迷归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渔歌声里问船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何处是天涯

 

    解读:淡月疏影

      上片重点模写苇之“物象”,融入诗人情感。首句“津沽苇  ”切题进入,明确模写之物为“苇”。芦苇,生于水边,滩涂之地,长势茂盛,芦杆细高,可以过人。“千古号蒹葭”,“千古”,言时间绵延,贯纵古今;“号蒹葭”,称作蒹葭。仅此一句,就将人引入到《蒹葭》的诗境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……”使人思绪悠悠,情怀幽幽,飘入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朦胧空灵中:清秋之晨,烟波渺茫,河畔之间,芦叶苍苍,晶莹晨露,凝结成霜。秋水伊人,翩翩在望,然寻之缥缈,终遥不可及,令人迷茫失落,伊人何其缥缈难寻,追寻何其艰难迷茫!千古以来,一首《蒹葭》,留给后人多少惆怅与感伤……老佛开篇就将人带入幽思与遐想的境界中,前置“千古”二字,使人尽生无限苍茫之感。“风扫苍波连翠浪”,此句写动态的苇,“扫”字写尽风过于苇荡之形迹,极其传神!“苍波”、“翠浪”,互文见义,即苍翠的波浪。“苍波翠浪”之间,嵌入一“连”字,便有绿波连绵、碧浪翻滚、此起彼伏之动感体势。此句比喻形象鲜明生动,且动感十足,写出俯视芦荡,并极目远望之所见所感,有无限辽阔、悠远、苍茫之境。“细腰轻扭语沙沙”,由远望转为近观,比拟手法,写尽风中芦苇之美好姿态:“细腰”,尽显苇杆之高细特点,加以“扭”紧密相衔,诗人以拟人之语,尽其摇动之形貌,摹其动态则有翩翩美女迎风起舞的曼妙之姿,若换其它动词,终是不够灵动、准确!“语沙沙”仍为拟人,“沙沙”,既为摹声,又似其细语倾诉,哝哝絮絮,绵绵萦萦,缱绻缠绵之感,岂非尽诉千古以来“秋水伊人”、“蒹葭之思”乎?“飘雪是芦花 ” 芦花,生于苇杆顶端,色洁白,形丰满,蓬蓬松松之状。前着一“飘”字,赋其风中动态之姿,品之更有生命的原始的苍茫、荒凉之感。此句比喻精巧,以飘雪作喻,本不为奇,然常人已有之思维及语序,当是“芦花是(或“似”)飘雪”(此处暂不论诗词平仄格律)之类的暗喻(或明喻),诗人独能反其道而行之,将本体、喻体倒过来进行比喻,细细品味,此种倒喻何其巧妙新奇!“去年相送,余杭门外,飞雪似杨花。今年春尽,杨花似雪,犹不见还家。”为前贤已有之句(大苏《少年游》),然其喻为明喻,佛之喻,暗喻兼倒喻,胜之尤奇,“飘雪是芦花”,读之品之,飘飘飞雪与荡荡芦花,已然不分彼此!

  由此,始知诗词中物象,来源于现实,又高于现实,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,不仅有外观的形似,更有内在的神似!物象的色彩和音响的安排,既有艺术的想象,又有情感的注入,绝非随便的涂抹和搭配。是以“出乎外,游乎内”,既有“味”又有“情”;文字熔炼剪裁之技艺精湛绝伦,而不着雕刻之形迹,是为大家之风!所以能“以少总多,情貌无遗”(刘勰)。

  下片 借助月夜,创设意境。“明月下” ,写景兼标明时间。天上明月,皓皓朗照;地上芦苇,层层荡漾;芦叶沙沙,似絮语;芦花飘飘,若雪飞。上片中的优美物象在月华辉映下,共同成为下片词境的整体背景,天地之间,显得格外清幽、空旷、迷茫。 “游客钓青虾”,在这样动人心魂的清秋之夜,游客流连不去,尽享月下垂钓之情趣。“青虾”之“青”,为其本色,摹写虾颜色之可爱。这首词多次涉及颜色,却能各得其所:有同类颜色的明确描摹,如“苍”、“翠”、“青”,皆言其绿,各附其物;也有相近颜色相映成趣,如“飘雪”、“芦花”、“明月”,洁白有异,各得其意,虚实相映。“芦荡千廻迷归路” “千”,为虚指,言其多。“千廻”,极言其曲折,迂回难行。“迷”,迷路,迷失。在密密的芦苇丛中,尽兴的游客已然难寻来时之路,如入八卦阵中,迷茫不知何往。“渔歌声里问船家”,渔歌之声,悠远而来,带着浪迹江湖、超脱世外的淡远无争,游客只能向其问路。 “何处是天涯”,“天涯”,天边,似写苇荡的辽阔无际,实则将置身其中的苍茫、悠远、迷失之感推向极致。在这皎洁清幽的月光下,在这苍茫无垠的苇荡里,只见连天苍波翠浪,只闻苇叶轻语沙沙,婉转低吟,凄楚,不悲凉,却倾诉着生命与心灵的沧桑,“千廻”而不得其归途,那么究竟何处才是真正的边际?如何才能走出眼中心底的迷失?末句为游客发问,亦为读者之心理,意境惝恍迷离,留下无尽的想象与回味……

   月下苇荡,苍茫神秘;游人耽乐,迷茫失路;问询渔家,何处天涯……以游客之迷相衬,已尽苇之神魂,对下片意境的思悟,可至于此,或止于此。

   然,上下片相合深思,又可得深入一境,为自我品读之所感:芦苇,本为飘零之物,随风荡漾,其飘摇不定,令思绪为之恍惚;上片种种物象,结合《蒹葭》之境,若是指人生有所寄有所求。“游客”,似指凡世之人。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”,人生之奔波,于苍茫天地间,无非匆匆过客;生命之须臾,于无尽光阴中,不过沧海一粟。“钓青虾”,人生旅途中之所求所乐所钟。“千廻”,道路曲折,艰难跋涉。“迷归路”,求有所得,亦必有所失,尘世间失于所迷,心灵不得归路。“船家”,为渔者,徘徊于儒、道之间的人物形象,乐天知命、恬然自安,情寄自然,随性自适。“渔歌”,隐逸情怀、悠然自适的外在体现。渔樵生活,代表超拔于世俗之外、远离喧嚣的隐遁之思、闲情逸致,有过人生苦闷的先贤,曾寄寓无尽的人生向往。“问” ,心灵的探询。“何处是天涯”,似为求助之问询,更是人生哲理之深思自问:苦苦追求而心灵若失,陷入迷惑而不得清明,何处是天涯?回归自然的蒹葭之境,望得方外之士的指点顿悟。有情如此,令人心动:今之所思,究竟儒也?道也?昔之所为,究竟是也?非也?谁又能完全说得清……

  细细品读,其中竟有无穷的景、无穷的意,闪烁其间,层层辉映,空灵、至美,在意境中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人生意识和生命情调,是一种既不黏着事实,而又含蓄无尽的美,使意境独具魅力,分外赏心悦目! 此词意境,宛如镜中花水中月,象外之意、画外之情,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……

 “坡公的词,手笔的高超,情思的深婉,使人陶然心醉,使人渊然以思,爽然而又怅然,一时莫明其故安在。继而再思,使觉他于不知不觉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,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,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,如茗之永永回甘,真词家之圣手,文事之神工,他人总无此境。”此引,为周汝昌先生评苏轼《洞仙歌(冰肌玉骨)》所感,恰似我读老佛此词之心境。录于此,供参悟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64)| 评论(4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